LOGIN
HOTS
NEWS
研究成果:《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报道课题组博士生宋倩倩关于多孔六方氮化硼对水中抗生素类污染物具有高吸附能力的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根据ESI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8月31日,河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氮化硼材料研究中心博士生宋倩倩为第一作者,房毅老师为通讯作者于2017年10月在国际著名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中科院一区)上发表的研究论文《The performance of porous hexagonal BN in high adsorption capacity towards antibiotics pollutants from aqueous solution》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药物滥用、水产养殖废水和制药工业废水中产生的抗生素污染物对微生态和人类有着巨大的威胁。在本文中,制备了比表面积高达1062.88 m2 g-1并且具有丰富孔结构的多孔六方氮化硼(p-BN),并通过XRD,SEM,TEM,FT-IR和物理化学等温吸附等方法对其进行表征。系统研究了p-BN对四环素(TC)的吸附动力学,热力学和等温线,同时,还考虑了pH,温度和盐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它在高浓度下对TC仍具有很快的吸附速率和有效的去除率(94.25%)。在160 mg L-1的浓度下,最大吸附容量可以达到322.16 mg g-1。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粒子间扩散模型对实验结果拟合较好,TC在p-BN微孔中的分子扩散是限速步骤。由热力学计算可得,吸附过程是自发和放热的,较低的温度有利于吸附。盐析效应使得吸附容量随着添加的Na+离子增加而上升。吸附等温线更符合Freundlich和Tempkin模型,吸附机理主要是π-π相互作用和静电力。
DOI:10.1016/j.cej.2017.05.057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是由世界著名的学术信息出版机构——美国科技信息所(ISI),于2001年推出的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学术机构、大学及学者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ESI共分22个学科领域,高被引论文是根据ESI统计被引频次排在相应学科领域前1%以内的论文,它从文献角度反映了论文影响力,高被引论文数是衡量学校科研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研究成果《Ceramics International》报道课题组李睿等关于利用氮化硼纳米纤维改善PVA水凝胶性能方面的论文
近日,河北工业大学氮化硼材料研究中心李睿等在《Ceramics International》上发表题为《Porous boron nitride nanofibers/PVA hydrogels with improved mechanical property and thermal stability》的研究论文。
PVA水凝胶具有好的化学稳定性,高的吸水性和高的生物抗衰老性,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药物载体,药物释放,软骨替代,传感器,重金属离子吸附等。然而,类似于许多其他的传统水凝胶,PVA水凝胶机械性能差,限制了它的实际应用。向PVA基体中加入纳米添加物制备复合材料水凝胶是一种有效的策略来改善水凝胶的机械性能。至今,多种纳米材料包括碳基纳米材料、金属/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以及聚合物纳米填料例如羧酸化纳米晶纤维素、细菌纤维素被作为填料来改善PVA水凝胶的机械性能。多孔氮化硼纳米纤维作为一种新的一维BN纳米材料,具有低密度,大的比表面积、丰富的孔结构、优越的机械性能和强的化学稳定性能够被用于水处理、储氢、药物载体等。具有高长径比的一维纳米结构有利于在复合材料基体中形成网络交联结构而且多孔BN的表面缺陷和功能团-羟基有利于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和与聚合物基体的界面粘合。因此可以有效的传递变形过程中的载荷,提高机械性能。
通过将一维BN纳米纤维作为纳米填充物加入到PVA基体中,通过循环冻融的方法制备出了一种新型的BNNFs/PVA 复合材料水凝胶。结果表明添加BNNFs之后,水凝胶的机械性能被改善,当BNNFs添加量为0.5 wt%时,复合材料水凝胶的压缩强度较纯的PVA水凝胶相比增加了252%。BNNFs/PVA复合材料水凝胶的拉伸性能也得到了提高。当BNNFs添加量为1 wt%时,水凝胶拉伸强度增加了87.8%。此外,随着BNNFs添加量的增加,水凝胶的热稳定性和溶胀性能逐渐增加。该成果发表在Ceramics International 44 (2018) 22439–22444上。
DOI: 10.1016/j.ceramint.2018.09.011
BNNFs/PVA复合水凝胶的示意图及其压缩和拉伸性能
研究组薛彦明老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
研究成果《In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报道课题组李巧灵同学关于缺陷多孔氮化硼吸附Cr(III)/Cr(VI)的理论研究论文
近日,河北工业大学氮化硼材料研究中心李巧灵同学,在《In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上发表题为《Removal of Cr(III)/Cr(VI) from wastewater using defective porous boron nitride: a DFT study》的研究论文。
铬是工业废水中普遍存在的重金属污染物,其中Cr(VI)离子被列为对生命系统危险最大的八大化学物质之一。在铬污染治理方面六方氮化硼(h-BN)因其耐腐蚀性,化学惰性等性能,成为恶劣环境下除去铬离子的优秀吸附剂材料,并引起了研究者广泛关注。但是,目前对其显著的Cr吸附机理认识尚少,这极大地阻碍了h-BN在铬污染治理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应用。
本项研究中,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多孔氮化硼(p-BN)对金属Cr(III)和Cr(VI)离子的吸附,发现多孔BN中B、N空位缺陷的存在对Cr(III)/Cr(VI)的吸附起到重要作用,p-BN对Cr(III)/ Cr(VI)离子表现出很强的化学吸附特性而非仅仅由色散力或静电力产生的弱吸附作用;经过态密度和电荷密度等电子结构分析,表明空位缺陷可以诱导费米位附近新能级的出现,使得B、N原子与Cr之间发生电荷转移并形成了离子键;研究还显示水分子对于金属离子在p-BN表面的吸附影响有限。该结果对于指导设计合成高效铬离子吸附剂提供了新思路。该成果发表在Inorg. Chem. Front. 5 (2018) 1933-1940上,DOI: 10.1039/c8qi00416a。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揭示多孔BN及其缺陷结构对Cr(III)/Cr(VI)的吸附机理
课题组全体师生参加第八届四校五组学术联盟年会
第八届四校五组学术联盟年会于2018年5月19日在天津理工大学成功举办。四校五组是由天津大学李志青课题组和杜希文课题组、南开大学刘晖课题组、天津理工大学李岚课题组、河北工业大学唐成春课题组等四所高校的五个课题组组成的学术联盟。联盟于2010年成立,成员间已经实现研究资源共享、学生联合培养、人员交流互动等互助合作,并规定每年定期由各课题组轮流承办学术交流和文体活动,旨在培养广大师生探索求真的贵族科研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团队凝聚力。
本届年会由李岚课题组承办,于19日8:30在天津理工大学主校区十号楼二楼会议厅准时开始,共邀请一百二十多位学术联盟的师生参加本届盛会。会议以张晓松老师致开幕词开场,董红老师随后介绍上一年各组大事记及协作情况并宣布会议报告开始,报告由各课题组选派的优秀教师和学生汇报各自近一年的研究工作成果,内容涉及半导体器件、太阳能电池材料、磁性材料、氮化硼功能材料等诸多方面,令与会师生大受启迪。我课题组薛彦明老师和何鑫同学分别做了题为《高导热型多功能h-BN/聚合物复合材料》和《基于多孔氮化硼的复合发光材料的研究》的报告。报告结束后,五位课题组组长为会议优秀投稿论文的作者颁发证书,我课题组何鑫同学获得优秀论文奖。最后张晓松老师致闭幕词并宣布下一届将由天津大学李志青课题组主办。
参会人员合影
我课题组师生会后合影
研究成果《RSC Advances》报道课题组Abbas利用不含氧/碳的新前驱体制备氮化硼纳米管的研究论文
近日,河北工业大学氮化硼材料研究中心的巴基斯坦留学生Abbas在黄阳和唐成春老师的指导下在《RSC Advances》上发表题为《Synthesis of boron nitride nanotubes using oxygen and carbon dual-free precursor》的研究论文。
与碳纳米管具有类似结构的氮化硼纳米管,因具有优异的力学、热学性能以及比碳纳米管高的多的抗氧化能力而受到研究人员的亲睐。不同于碳纳米管,其电学性能受到其微观结构诸如手性、直径等的剧烈影响,氮化硼纳米管的电学性能基本不依赖于其微观结构,而主要受到其所含有的杂质不同而变化。氮化硼纳米管中杂质的控制对于其电学乃至光学特性的保持或调控异常重要。在现有的合成氮化硼纳米管的方法如碳纳米管模板法、硼氧化物气相沉积法等中,最容易引入氮化硼纳米管的杂质原子是与B、N原子尺寸相当的C原子以及易于与B结合的O原子,而且C、O原子一旦进入氮化硼纳米管,通常都很难去除。为避免C、O原子进入氮化硼纳米管而影响后续对氮化硼纳米管的基础研究以及应用,开发一种利用既不含C又不含O的前驱体制备氮化硼纳米管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研究中,采用氟化镁、氯化铵以及单质硼作为反应前驱体,在没有C、O的氨气氛围下,利用管式炉成功合成了晶化良好的氮化硼纳米管。热力学计算表明,反应过程中由前驱体反应可以产生较高的氯化镁及氟化硼蒸汽,它们之间的平衡以及与氨气之间的反应对于氮化硼纳米管的生长异常重要。中间体氯化镁有可能在氮化硼纳米管的生长中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该成果发表在RSC Adv., 2018, 8, 3989–3995。
不含C、O前驱体制备氮化硼纳米管装置示意图
研究成果《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报道课题组博士生宋倩倩关于多孔氮化硼束选择性吸附水中抗生素污染物方面的论文
近日,河北工业大学氮化硼材料研究中心博士生宋倩倩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上发表题为《抗生素污染物在新型氮化硼束上的选择性吸附行为和机理》的研究论文。
抗生素是药物及个人护理产品(PPCPs)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上千种的类型。自1942年青霉素被首次应用到医学治疗以来,抗生素可以通过抑制细菌感染挽救人类的生命,并有益于动物的健康。然而,抗生素在疾病治疗和畜牧业中的滥用会使大量的抗生素排放到水环境中。尽管在地表水中,抗生素的浓度主要在ng~μg L−1范围内,但这可能导致耐药微生物菌株的产生,进而给水生生物和人类带来巨大的危害。多孔氮化硼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吸附剂,在吸附移除水中抗生素污染物方面比碳材料更有优势。
本文制备了一种由大量氮化硼纤维组装而成的新型六方氮化硼束,其吸附容量高、可循环利用,是一种高效的抗生素吸附剂。与商业级活性炭和石墨烯纳米片相比,新型六方氮化硼束对磺胺嘧啶、土霉素和红霉素的吸附容量更高,可以作为碳质吸附剂的替代品。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随着抗生素分子量的增加,氮化硼束的摩尔吸附量减小,这可能是由于抗生素分子和氮化硼束孔径的相对尺寸关系引起的,被叫做微孔填充效应。也就是说,较小的分子很容易进入微孔的内部,吸附在活性位点上,相反,大分子可能被阻挡在微孔外,而只能接触到相对较少的表面活性位。这是一种由于有效吸附位点的不同而产生的选择性吸附。由于土霉素分子具有四个芳香环结构,它作为π-电子受体与富π电子的氮化硼束之间有强吸附力,使氮化硼束对土霉素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对于磺胺嘧啶和红霉素,由于它们都具有两个芳香环结构,所以吸附容量相似且较低。这是另一种由于吸附力的强度不同而产生的选择性吸附。该成果发表在J. Hazard. Mater., 364 (2019) 654-662上。
DOI:10.1016/j.jhazmat.2018.10.054
研究成果河北工业大学氮化硼材料研究中心在多孔氮化硼/稀土配合物杂化发光材料研究中取得突破
近日,《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和《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接连报道了河北工业大学氮化硼材料研究中心何鑫等人关于多孔氮化硼/稀土配合物杂化发光材料研究的工作,论文题目分别为《铽配合物/多孔氮化硼杂化发光材料中有效的能量传递》和《具有多色可调光致发光的多孔氮化硼/稀土配合物杂化材料》。
功能性有机成分(如染料、稀土配合物)可控的封装在多孔基质材料中形成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在近年来已经引起了人们极大的研究兴趣。这些杂化材料兼具有机成分和多孔主体的特性,因而在白光发光二极管、传感、荧光成像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独特性质启发了研究者去寻找新型的多孔材料作为基质。多孔氮化硼(BN)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大的孔体积、优异的热稳定性、抗氧化性和耐酸腐蚀性等特点。这些特征使得多孔BN可以作为有机发光分子非常理想的新型基质材料。
通过封装Tb配合物到多孔BN基质中合成了一种发光性能可调的基于BN的杂化材料。在BN基质和Tb配合物之间实现了独特的协同效应,导致了在BN-配体-Tb3+系统中存在强的相互作用和有效的能量传递。特别是,由于BN-acac-phen-Tb3+系统中存在有效的能量传递过程,样品Tb(acac)3phen/BN具有显著增强的绿光发射和高的量子效率。此外,Tb配合物在多孔BN中的约限导致了所得的Tb(acac)3/BN和Tb(acac)3phen/BN样品显示出增强的热和光稳定性。该成果发表在J. Phys. Chem. C, 121 (2017) 19915-19921上。随后,通过将Tb(BA)3和Eu(BA)3两种稀土配合物引入到多孔BN基质中,获得了一种新型的杂化材料。系统地研究了复合发光材料的激发,发射光谱和衰减曲线。此外,已经证实了从Tb3+到Eu3+离子的有效能量传递,并且还详细解释了该机理。通过调节Tb和Eu配合物的比例,杂化材料实现了从绿色到红色的可调多色。此外,通过调节激发波长和/或将辅助配体phen(1,10-邻菲罗啉)引入到样品中,可以进一步改变杂化材料的发射颜色。所获得的杂化材料可能在显示和照明中具有潜在的应用。该成果发表在J. Alloy. Compd., 768 (2018) 15-21上。
多孔氮化硼/稀土配合物杂化发光材料示意图、杂化发光材料的CIE显色指数图以及荧光粉实物照片
高密度氮化硼相连多孔框架结构应用于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研究
电子、电气设备的密集化、微型化发展,促使现代电子、电气的封装材料/设计向着高散热和理想多功能的性能发展。例如,在除提高聚合物复合材料封装体系的导热能力外,该封装材料同时还应具有好的电绝缘,低的介电、小的热膨胀、耐热变和轻便易加工等特点。六方氮化硼(h-BN)由于其独特的高绝缘、超高热导、轻质、低介电常数和超低热膨胀系数等特点,目前受到散热封装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高度青睐,是一种高潜质的聚合物复合体系的先进填充体。通过构建高密度各项同性相连、紧密共价结合的三维力学稳健多孔h-BN块体框架结构,使得其能够有效提高多种聚合物基体的热导率,达到空白基体材料的26 ~ 51倍。该h-BN/聚合物复合体系的多孔性,导致聚合物复合体系的体密度比空白聚合物基体低5.5 ~ 24 wt.%。同时维持了不高的介电常数和超低的介电损耗值。另外,,该复合体系的热膨胀系数相对于空白聚合物基体能降低66 ~ 87%。该BN/聚合物复合体系展现出了可应用于电子、电气散热封装领域的潜在多功能实用性。相关的研究内容发表于 Adv. Funct. Mater., 2018, 28, 1801205.
研究成果《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报道课题组林靖等人关于多孔氮化硼纤维构筑的氮化硼泡沫材料的论文
近日,河北工业大学氮化硼材料研究中心林靖老师与黄阳老师在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发表题为:《多孔氮化硼微米纤维自组装而成的大尺寸超轻多功能泡沫材料》的研究论文。
具有低密度、高孔隙率、良好弹性恢复力的泡沫状氮化硼块体材料有望在能量存储以及环境处理等领域得到应用。尽管模板法、干燥法、发泡法等方法被用于氮化硼泡沫材料的制备,但是具有较大尺寸的氮化硼泡沫材料的制备仍然是一个挑战,此外,现有方法中相对复杂或要求较高的合成条件也限制了其实际应用。
河北工业大学氮化硼材料研究中心的林靖等人以硼酸、蜜胺等为原料,结合了超声辅助自组装、冷冻干燥和高温分解等技术成功合成了一种由多孔氮化硼微米纤维经高度交叉组装而成的氮化硼泡沫材料。这一制备技术,有利于获得大尺寸的氮化硼泡沫材料且易于对泡沫材料的形状加以控制。进一步研究表明,这种氮化硼块体材料能够具有超轻的密度(~15mg/cm3)、高的孔隙率(~99.3%)、良好的压缩弹性、独特的亲水疏油性能,能够以自身重量5130%~7820%的比例吸收多种有机溶液或油料。同时,其独特的分级孔道结构,使得其具有非常低的热导率(~0.035 W/K/m)。鉴于这种氮化硼泡沫材料所具有的独特性能,相信其在废水处理、空气净化、建筑、催化剂载体和能源存储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该成果发表在ACS Appl. Mater. Interface, 9 (2017) 44732-44739。
由高长径比多孔氮化硼纤维构筑氮化硼泡沫材料示意图及实物以及微观SEM照片
研究组郁超老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
课题组郁超老师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高微孔容积BN气凝胶/HKUST-1复合材料的构筑及其吸附储存甲烷性能研究》获得资助,特此祝贺!